最近并购比较火,而且可能还要火几年下去。
并购什么?并购企业、并购资产、并购业务。说的简单一点,所谓的企业“并购”,就是有钱的企业购买缺钱的企业,或者购买希望套现的企业的资产和业务。
企业成长,并购必不可少
企业发展有两种路径,一种是自成长,一种是合并成长。企业发展初期和早期,一般是自成长,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时,企业发展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并购其他企业。为什么?因为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必须更快地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,更快地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,更快地提高规模生产效率。
企业的自成长是加法,而企业的合并成长就是乘法。
为什么并购更有效
一般而言,买一个现成的企业要比自己干一个同样的企业更便宜。在中国,企业平均的寿命大约是3.5年,按照这个概率计算,100个创业的公司,10年后能活下来的或者说成功的只有3个。从这个角度看,一个有五年盈利业绩的企业,你花同样的钱不一定能够实现五年盈利,甚至不一定能够活下来。创业成功,不仅仅是有钱就能牛逼的事。
这么说吧,假如你投资100个初创企业,每个企业100万,总共一个亿,五年后,有3个企业成功,三个企业的年总盈利是1000万元,不算利息,你五年的静态投资回报是净亏9000万。当然,如果这三个企业年盈利增长按20%算,再有五年,你就可以收回投资,大致打一个平手。
假如你不选择投资初创企业,而是选择并购一个已经年盈利1000万的企业,你大约需要一个亿的投资。假如这个企业年盈利也是20%的增长,你需要多长时间收回投资?按复利计算,你大约第六年多一点时间就可以收回投资。
显然,买企业并自己干合算。
最牛逼的并购是自己不花钱
对于有资本实力的企业来说,很少会从自己口袋里掏钱,企业的信用是硬通货。如果马云想借钱,有大把机构给钱,银行或者并购基金。通常情况下,评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,借到年利率在7%以下资金,没有什么问题。在上面的案例中,如果借一个亿,每年利息是700万,并购的企业年盈利1000万,当年就净赚300万。企业没花钱,只是使用了自己的信用而已。
所以,我们看到,马云的阿里系到处在并购企业,腾讯也跟着,万达也大手笔玩并购,其他的大资本家,诸如泛海系、明天系、复星系、联想系、泰康系等等,一个比一个玩的凶猛。
资本市场大鱼吃小鱼就是并购。
有钱的并购,没钱的创业
无奈的是,有钱的才能玩并购,空手套白狼,没钱的,就只能玩创业。万众创业,那是没钱的才干;有钱的,就等着1万个创业者里死里逃生的跑出几百家来,扔过去几条大鱼饵,小鱼门就赶紧咬钩,就被大资本幸福滴吃掉了。
所以,记住了,有钱的,玩资本,创业的,玩命。
上市公司不做并购,白瞎了
上市公司最主要的优势是什么?就是资本。你比别人借钱更容易、更便宜。如果说一般公司的综合借款成本是12%,那么,上市公司可能就只有6%,少一半,如果利用股权融资,成本更低。况且,上市公司并购,并不一定要全部使用现金,可以发股票来支付。因此,上市公司比非上市公司,起码多了一条腿。靠业绩自我增长,20%年增率可能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,但依靠并购,业绩完全可能数倍增长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不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本优势,岂不是浪费了上市的资本资源。
我见到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,数十年里老老实实做实业,没有增发过一次股票,也没有一次并购。他不玩所谓虚的资本运作,认为自己是实干家,以此为荣。但这有什么用,他的企业现在还挣扎在ST线的上下。
要不就不要上市,选择了上市,就是选择了玩资本。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,决不只是一个企业家,更重要的是,他也是一个资本家。资本家不会玩资本,就必须出局。
并购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主线之一
总体上,中国股市的平均市盈率高出美国一倍,也就是说,中国股票的平均价格比美国贵一倍。为什么?有三个原因。第一,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比美国的高,因此从理论上说,中国企业的盈利水平相对比美国也会高一些。尽管事实上不是这样,这也许从另一面说明,我们的GDP指标有不少水分;第二,市场对中国上市公司投资回报的预期比较高;第三,中国的信贷和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的两倍,钱多了,流向房地产和股市是这些年司空见惯的模式。
中国市场上这十几年大把的“热钱”,到处蹿来蹿去。你想,投到实业里多辛苦,风险太大,不如炒炒股票,炒炒房地产,投到实业里,干亏了,什么没剩,还可能欠下一屁股债。炒股票,就算被套,也不至于倾家荡产,买房子,就算跌了,总算有东西在,还能抵押贷款。其实,这就是大部分国人朴实的想法,尽管不是什么理想,却是靠谱的想法。
就这样,我们把股票市场搞的总是挺兴奋的,本来一股值一元,现在值两元,大家还希望股价继续再涨。可是,怎么才能持续上涨,上涨的空间在哪里?靠企业自身经营能产生高业绩增长吗?个别企业有可能,大部分企业不可能。
所以,只能靠并购,收购业绩好的企业,买入增长潜力高的资产或者业务。
上市的壳公司大多都是潜力股
按照这个逻辑思维,上市公司中的那些壳子公司将有一番作为。因为要想玩资本市场的游戏,你手里必须有上市公司,它是你通向资本天堂的通道。也许不是每一个壳子公司都有价值,但它们其中大部分经过梳理都有运作的价值和空间。
现在买一个或者控股一个市值在50亿以下的壳子公司,大约要30亿左右(这具体取决控股的股份比例),买下之后,假如能并购一个年利润在2亿以上的公司或者资产,按照壳子公司之前的市盈率的一半计算,那时公司的市值至少过百亿,仅仅一个回合的资本运作,账面上你就可能赚回来30亿。
管理层绝不想看到股市低迷,不想看到股市泡沫破灭。因此,新股发行不可能放开,注册备案制也不可能在这两年出台,那些排队等着上市的企业有没有足够的耐心等五年?即便有耐心,等排队上市的财务成本也巨高。现在也许还能编出一个不错的财务报表,要维持这个财务报表,企业要多交多少税?光三五年的税务成本,就完全可能把现在一两千家在排队等上市的企业中的三分之一,搞的筋疲力尽,苦不堪言。
与其这个结果,不如借壳上市。所以,大多壳子公司都有咸鱼翻身的机会。
但是,新三板另当别论,不看好,主要是鱼目混珠,还需时日成熟完善。
玩并购的八字诀:眼光、胆量、速度、算度
玩并购,第一,靠投资的眼光,方向看错了,你的资本就被套进去。比如,去年物联网很热,你今年并购一个物联网的企业,但到明年,物联网的概念可能完全是冷饭一盘,完全炒不起来。你真金白银把钱砸进去,可是套现没门,股票增发没人要,你哭不出来。
第二,就是胆量或者勇气。并购,是要有一点担当的,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不了并购。并购的成本并非完全取决于并购企业的真实价值,在实战中,它主要取决于有没有人和你竞争,没有人和你争,你可以把价格砍到腰部,如果有一排人和你竞争,你竞争策略和当断则断的勇气才是关键。
第三,当然是行动的速度,实战中,常常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,有时为了少付一两个亿,贻误战机,丢掉了大局。并购,不能算小账,你赢下的是一个通道、一个山头,或者一片良田,该给的时候一定要舍得。
最后,并购赢在总体的资本架构设计,大的利益得失必须要计算清楚,心中有数。
(作者:范棣博士, 独立经济学家、亚联资本董事长。)
(本文首发于范棣博士微信公众号:“非主流财经”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网站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)